最近办公室里总飘着“好困啊”“浑身没劲儿”的吐槽,大家都拍着桌子归罪于“秋乏”——毕竟天儿一凉,连起床都得做三分钟心理建设,灌两杯冰美式才能勉强支棱着敲键盘。但昨天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全科医学科崔丽萍主任聊完,我赶紧把手机里“再扛扛就好了”的备忘录删了:有些“累”,真不是熬熬就能过去的。
咱得先把“秋乏”和“危险乏力”掰扯明白。秋乏是“一过性”的——比如前一天熬夜赶方案,睡10小时起来,立刻又能蹦跶着去楼下买卤蛋;但如果连续两周,不管睡多久都觉得“身子沉得像灌了铅”,爬两层楼梯都喘得慌,拿笔写两行字手腕都软,那可得当心:这不是“累”,是身体在敲“健康预警”的锣。
崔主任说,能让身体“持续喊累”的原因,藏得可深了。慢在“搞事情”:糖尿病患者胰岛素“偷懒”,葡萄糖没法进细胞当能量,就会总觉得乏,还伴着口渴、体重悄悄往下掉;甲减的人更惨,代谢速率跟“慢镜头”似的,不仅累,还怕冷、连说话都提不起劲儿;贫血更直接,血液里带氧的红细胞少了,脑子和肌肉都“缺氧”,能不累吗?
还有咱自己“造”出来的累——每晚刷短视频到12点,睡眠不足6小时,身体的“修复开关”都没打开;顿顿吃炸鸡奶茶,蛋白质和维生素“断供”,肌肉没法合成;天天坐办公室,连去接杯水都要“摸鱼”,心肺功能越来越弱,可不就“越不动越累”?
更容易被忽视的是“情绪累”。崔主任碰到过好几个患者,明明体检没毛病,就是总觉得乏,细问才知道——要么是职场压力大得整夜失眠,要么是家里事儿多闷出了抑郁。负面情绪像块“湿毛巾”,裹着神经内分泌系统乱转,身体能不“闹脾气”吗?
那咋把“累”赶跑?崔主任给了“接地气”的三招:先把觉睡“扎实”——今晚就把手机放客厅,11点准时躺床,争取睡够7-8小时“深睡眠”;再把饭吃“对”——早上别光啃包子,加个煮鸡蛋;中午多吃两口瘦肉和青菜;晚上熬碗杂粮粥,比外卖健康十倍;最后“动起来”——下班别打车,绕路走半小时,或者周末去公园跑两圈,慢慢把肌肉的“劲儿”找回来。
但有个“红线”得记死:如果调整了两周还没好转,或者突然瘦了5斤以上、发烧、胸口闷得慌,赶紧去医院!查个血常规、血糖、甲状腺功能,别等小问题变成烦。
想起去年我同事小张,总说“累得慌”,以为是秋乏,扛了一个月,结果查出来是甲减——幸好发现得早,现在调整用药,又能跟我们抢火锅吃了。其实咱中国人总爱说“忍忍就过去了”,但健康这事儿,真“忍”不得。
崔主任最后说的话我记特牢:“身体的每一次‘喊累’,都是在求你‘看看我’。”别等“小累”变成“大病”,才想起去医院——毕竟,能笑着跟朋友约顿火锅,能有力气抱一抱家人,才是秋天最该有的样子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