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日傍晚,大同四中校门口的风里还飘着淀粉肠的焦香,16岁的小棠(化名)却攥着刚咬了一口的肠,眼泪砸在校服领口——穿“校园秩序维护”马甲的男人正捏着她的电动车钥匙和家门钥匙,皱着眉说“看我给不给你”,任她怎么拽袖子哀求,都不肯松手。
这段1分23秒的视频当晚就冲上了本地热搜。有网友骂“工作人员太横”,也有人替学校说话:“校外摊的油都是反复炸的,确实怕学生吃坏肚子。”直到第二天晚上,学校的通报才姗姗来迟:“成立工作专班调查,后续依法依规处理。”
校领导接受我电话采访时,语气里带着点无奈:“上周刚有学生吃了校外炸串闹肠胃炎,家长闹到学校。流动摊没健康证,食材来源不明,我们也是怕再出问题。”可“怕出问题”,就能用“抢钥匙”解决吗?
我翻了翻最近的新闻,这样的“怕”,早成了不少学校的“管理惯性”:海南某中学保安把学生的外卖扔进花坛,说“怕有变质食材”;辽宁某大学食堂人员直接没收学生的奶茶,称“喝了影响睡眠”;四川某高校保安更绝,把学生的黄焖鸡米饭丢进垃圾箱,还拍视频“警示众人”。
这些操作像复制粘贴——管不了流动摊,就管学生;治不了食品安全,就治学生的“嘴”。可学校忘了,自己是“教育者”,不是“执法者”。收钥匙的行为早越了界:根据《民法典》,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,工作人员凭什么没收学生的家门钥匙?要是小棠因为没钥匙进不了家,在外面冻一晚上,这个责任谁担?
我当过8年教育口记者,比谁都懂学校的难处——学生吃坏肚子,家长要闹,上级要查,校长的乌纱帽都得晃一晃。可“难”不是“乱作为”的借口啊。去年我采访重庆渝中区某中学,他们的做法就很聪明:校门口设了个“食堂便民餐车”,卖的是现炸淀粉肠——用品牌食用油,每天换一次油,价格和校外一样。结果学生根本不用偷偷买,因为“食堂的肠更放心,还能刷饭卡”。
还有成都那所高中,每周五下午开放“美食节”,把学生喜欢的校外摊请进学校,由食堂师傅监督食材和卫生。学生吃得开心,家长放心,学校也不用“抢钥匙”——这才是“教育的智慧”。
教育的初心从来不是“管得住”,而是“暖得到”。真要担心学生吃不好,不如把食堂的菜炒得香点:土豆烧牛肉的牛肉切大颗点,番茄鸡蛋面的汤熬得浓点,包子的皮擀得薄点——学生要是觉得食堂比校外好吃又放心,用得着偷偷买淀粉肠吗?
昨天小棠妈妈给我发消息:“孩子现在放学绕着校门口走,说怕再被拦。”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——我们的教育,不该让孩子因为“买一根淀粉肠”就害怕学校;不该让“为你好”,变成“让你怕”。
一根淀粉肠不大,却照出了很多学校的“管理幻觉”:以为“严格”就是“负责”,以为“强势”就是“关心”。可真正的负责,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;真正的关心,是“我懂你的嘴馋,也想办法让你吃得安心”。
希望大同的调查能给个明白话,也给所有学校提个醒——别让“安全管理”,凉了教育的温度。毕竟,教育最该管的,从来不是学生的“胃”,而是自己的“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