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4日,一趟从广州南开往茂名的高铁上,网友小周的“靠窗座”体验彻底翻车——她提前三天抢的3车厢1A号票,票面印着醒目的“靠窗”二字,上车却发现座位旁边没有窗户,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冷冰冰的深灰色车厢壁。“本来想一路看粤西的田野风光,结果全程对着墙,像被罚了‘面壁思过’。”小周说,为了看一眼窗外,她中途不得不挤在过道里站了半小时,“要是买的无座票我认栽,但‘靠窗’变‘靠壁’,总觉得被耍了。”

小周的经历被发到社交平台后,评论区成了“踩坑现场”:有人说自己曾在京沪高铁买到过“两窗之间的靠墙座”,离窗户还有半米远,“标注‘靠窗’跟开玩笑似的”;有人吐槽“每次买靠窗票都要赌运气”,上次坐高铁,邻座的阿姨因为没窗,全程跟她抱怨“早知道选过道了”;还有人调侃“现在买靠窗票,得先在心里默念三遍‘有窗有窗有窗’”。

有网友提出“解决办法”:“铁路部门应该把‘靠窗’拆成两类——‘紧邻窗户’和‘靠近窗户侧(无窗)’,或者在购票页面加个小图标提示。”毕竟,对很多乘客来说,“靠窗座”的意义不只是“位置”,更是“能看云、能发呆”的旅行仪式感。

针对此事,记者联系了12306客服和12327全国铁路监督热线。12306客服回应,目前售票系统仅标注“靠窗”“过道”或“中间”,无法查询座位旁是否有窗,会将乘客建议记录上报;12327工作人员解释,“靠窗”指“靠近窗户的一侧”,并非“紧邻窗户”,同样会把“细化标注”的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。

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兴剑认为,这事儿绕不开“消费者知情权”:“票面标注的‘靠窗’与实际不符,可能误导乘客做出选择。”他建议,铁路部门可以在购票界面增加“座位细节提示”,比如用小字说明“该座位位于靠窗侧,但无直接窗户”,“既不增加运营成本,又能让乘客选得明白”。

也有网友觉得“没必要太较真”:“如果车程只有1小时,靠墙座反而安静,适合补觉。”但更多人还是认同“标注清晰是底线”——就像买奶茶会问“去冰还是常温”,买电影票会选“中间座还是边座”,买高铁票时,乘客也该有权知道“这个‘靠窗座’,到底有没有窗”。

其实,乘客的诉求很简单:不是要“取消所有靠墙座”,而是要“明明白白的选择权”。毕竟,一张车票承载的不只是“从A到B”的位移,更是对“旅行体验”的期待——谁也不想带着“看风景”的心情上车,却对着墙坐完全程。

或许,把“靠窗”再细化一点,把“隐藏信息”摊开一点,就能让更多乘客避免“面壁座”的糟心——毕竟,铁路服务的温度,往往藏在这些“细节里的明白”里。

网友买高铁靠窗座位却遇“面壁座”